首页 > 公益动态 > 公益资讯 > 正文

林 鸣:“慈善平民化”意义非凡

2014-08-04 11:32:40      来源:
        一般人眼里,慈善是了不得的壮举。要有一笔巨财,一个隆重场合,还要等待一个机会。其实,做慈善没那么麻烦。如今,民间新兴的慈善活动,正在取代“捐款捐物”的单一模式,比如深受顾客欢迎的慈善消费。这种新颖的捐赠方式,简单说就是将公众日常消费活动赋予一定的慈善色彩。消费者参与时并不需要额外花钱,只需使用特定的银行慈善消费卡、选择指定商家正常刷卡消费,即可实现奉献爱心和获得爱心积分奖励的双重效果。这种崭新的时尚,使得许多善良的人明白了:慈善不一定非要和晚宴、盛装或名人明星拴到一起——在那种环境里,很多参与者其实与慈善没甚关系。
 
       人的同情心与生俱来,就像先贤所云“人之初,性本善。”每当遭遇天灾人祸,善良公众都会慷慨解囊,掀起全民捐赠的高潮。那么,普通百姓平时又该如何做善事表爱心呢?有人举例说,某日,一位母亲向邻居诉说孩子个儿长得快,衣服没穿几次就小了,扔掉怪可惜,送人没人要,放在家里又占地方,叫她很头痛。这番话引来众多妈妈应和。一位大学生快毕业了,很多生活用品都不方便带走,结果到了离校时也没等到募捐活动,只好丢在柜子里等清洁工帮忙。就在上述人群发愁时,网上的求助帖子也在满天飞——边远山区的孤儿学校正亟待援助,呼吁网友能够自发的将衣物等物品捐赠给孩童们。这种“双盲”现象说明,行善之路就在脚下。依照现在的条件,我们完全可以打造多条“绿色通道”,将善良人们的爱心传递到贫困人群。比方说志愿者和社区管委会联手,共同在社区组织捐赠活动;物业也应该尽义务,提供场地,发发通知,做做宣传。邮政、快递、物流等流通部门更应提供捐赠免费运送等业务。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才能让这个人间最美事业长久传承,成为我们民族的美习良俗。总而言之,慈善既是公益事业,也是“私”益事业,要突破“有灾难才捐助”的传统思维模式,让每一天都变成“慈善日”,让爱意渗透到人心深处及生活中每个细节。当然,这事儿也要“从娃娃抓起”。慈善教育就是让小孩子从小就接触慈善,捐多捐少无所谓,只要做了就会影响一生。让慈善平民化、普及化、大众化,让小孩懂得“关爱他人”的意义,人类世界才会变得绿意葱茏。
 
       我们知道,由于“名额”有限,绝大多数人一生都无法戴上大款的桂冠,更不可能当上什么救世英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善人。比如做早餐的小老板,向居民承诺不用地沟油;企业生产线的员工发出保证,拧紧每一颗螺丝。再比如,我的一位工薪族朋友,有幸患上了宝贵的“强迫症”:他要求自己日行一善,哪怕是再微小的事也要做。比如关紧水龙头、在路上拾垃圾、不随地吐痰或闯红灯等等都算。他说过,一个人每天做一件好事,一年至少365件,收获相当可观。继而联想,如果全中国每人日行一善,汇集起来将是一座“精神长城”!人们高兴地看到,“慈善消费”的概念正在年轻人当中流行,它不光给更多献爱心的普通人提供了机会,也给众大款指出了一条“光辉道路”。关于这个概念,有关人士形象地说:“或许你仅仅买了一个汉堡包,但其中就有一毛钱捐给了慈善事业。”瞧,积德行善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