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益动态 > 公益资讯 > 正文

慈善超市改革要“取经”也要有创新

2014-07-14 09:44:33      来源:
       深圳慈善超市运作10年,弊病逐步显露。没有身份、缺乏造血机制、管理混乱、成本过高,是慈善超市面临的四大困境,慈善超市的改造必须解决好这些问题。
 
  民政部近日出台《关于加强和创新慈善超市建设的意见》,成为全国慈善超市建设工作的第一个综合性文件。《意见》明确提出慈善超市建设运营要走社会化道路,上海、北京也先后进行慈善超市的社会化改革。有了民政部的政策,又有了其他城市的试点,号称慈善之城的深圳,在慈善超市社会化改革上没有理由甘居人后。而深圳是否能奋起直追后来居上,取决于能否推出更多改革创新措施。
 
  慈善超市概念源自国外,美国就有百年的运营历史。经过100多年运作,美国慈善超市在接收、处理、销售捐赠物品方面已发展成完整的业务链,销售总收益的82%用于为残疾人、失业者、新移民等群体兴办福利工厂、培训机构和就业安置场所。据美国好意慈善官网的数据,2011年整个北美捐赠者达7900万人,零售总额近26亿美元,为420万人提供职业培训。在市场机制运作下,美国的慈善超市运作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
 
  北京市慈善超市作为民政部改革试点,运营中也引入市场机制,增强了超市的功能,实现规模化运营,结合捐物加工形成常态化收捐、分检加工、变现救助的业务链,自身有了造血功能,逐步减少政府负担。
 
  不论是美国的百年经验,还是北京的创新试点,均在保证公益的前提下,采用市场化运作形成产业链,慈善超市成为链条中的一环,被注入活力。
 
  深圳启动慈善超市社会化改革,除了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还应有更多改革创新。比如,可以学习连锁超市,建立网络化的体系,物资相互补充,实现系统管理;服务人群可以扩大,进行分级管理。有些物资,如捐赠的衣服,可对全体市民开放;粮油等物品可以专门针对困难群众发放。在美国,基本每个大型社区都有慈善商店。在那里,大到衣柜、沙发、床、家用电器、电脑等,小到服装、书籍、首饰,价格十分低廉,任何人都可以来购买。基本上食品有限量,每次一袋,衣服则没有限制,随便拿。
 
  更重要的是,慈善超市应扩大捐赠来源,因此必须获得捐助者的充分信任,这就要求建立透明化的捐赠渠道。只有获得参与者的认同和信赖,才能形成品牌,推动捐赠者对慈善超市的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