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益动态 > 公益资讯 > 正文

陈光标“被骗”是粗放慈善理念的受挫

2014-07-10 09:34:04      来源:
       7月6日晚间,从美国归来后的陈光标接受采访时再三强调,“我现在是‘世界首善’了”,并展示了“联合国”颁给他的“世界首善”证书。但联合国官方微博指出证书上“联合国”英文拼写错误。陈光标回应称,为获证书赞助了3万美元,可能是受骗了。(7月8日《东方早报》)
 
  陈光标的美国之旅不太顺利,先是在大街上送钱被拒绝,紧接着又发现自己赞助了3万美元的“首善”证书居然是假的。陈光标一直因为高调而备受关注,如今他“受了骗”,还搞出了国际玩笑,免不了会有些人抱着看笑话的心态幸灾乐祸。这样的心态恐怕也显得不够“正能量”,无论陈光标是“受骗”还是买假,该意识到的是,这件事并不仅仅是一个名人丢脸的国际玩笑,而是一个反思我们慈善理念的机会。
 
  陈光标说因为自己不懂英文才遭遇了这些尴尬,而事实上,这些尴尬的真正来源恐怕并不仅是语言的隔阂,更是粗放式慈善理念和现代慈善理念之间的巨大鸿沟。或许,来自陈光标的另外一句自我表白,更能说明问题—“我可能有时候做了好事之后喜欢要荣誉,要奖状。”将荣誉看得很重,总是一副“求求你表扬我”的姿态,这某种程度是中国式粗放慈善的一个问题。
 
  事实上,这个问题并不仅仅出在陈光标身上,在慈善领域贪图“称号”“荣誉”者大有人在。这种慈善理念既与我们的文化深层结构有关,也与我们一直以来根深蒂固的行政化慈善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称号”在很多情况下意味着某种行政力量或者组织化机构的认可。正因为慈善者们如此看重“称号”,才会让“荣誉贩子”“称号贩子”大量涌现,泛滥成灾,如今更是打着联合国的旗号走向了世界。
 
  而在现代慈善理念中,称号则显得没有那么重要,如果说得更直白一些,便是“不重称号重发票”。现代慈善理念更加强调个人的实现,这种实现不来自于组织化的认可,而是来自于自我认可和自我实现。先谈发票,再谈称号,既是强调对慈善者的权利保障,更是慈善者对自己的慈善行为的负责。发票能够在“称号”体系之外体现出慈善者的价值,更意味着能够进一步监督善款的走向,而“称号”则更多停留在虚荣。现实中喜欢奖状、喜欢称号的人多,习惯索要发票的人却少。
 
  人们总是将那些称号挂在嘴上的人称之为高调慈善,其实慈善本无所谓高调低调,关键在于在怎样的坐标下去看待慈善。钟爱称号的粗放慈善理念往往带来的是事实不透明的混乱,而看重发票的现代慈善理念,则会让社会慈善力量更加良性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