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年的南方公益盛典上,徐祥龄先生获颁年度“公益人物”,颁奖词有言:他是香港外展社工的先驱,年近八旬,服务社区逾三十年,老骥伏枥,欲罢不能。从香港迁居东莞,他继续做公益燃灯者,孜孜不倦而惠泽新大陆。与他相逢,平安吉祥。
徐祥龄的做法,是将社工的一整套经验带进毗邻的内地地区。因为有了这一套先进的做法,社区公益因此得到根本改观。在此之前,人们只知有慈善而不知有公益,或只知有公益而不得其法,徐祥龄作为境外公益的典型人物,合拍了中国公益的进程。
香港公益在内地的表现,有一类是像徐祥龄这样,还有一大类则是慈善行动,以香港为基地,对内地灾害或慈善需求进行长距离的资源投送。从后者来看,它与内地惯常的慈善救助并无二致。当然,这类远距离的资源投放,也会间接地培育在地的草根NGO成长。
与香港公益的北上相同,台湾公益也在西进。相较于香港公益在内地的待遇,台湾公益所受到的待遇会更高一些,官方襄助的色彩更浓厚些。原因很简单,在台湾公益的西进过程中,它会被当做是两岸密切联系的一部分,“血浓于水”的比喻找到了恰当的载体。台湾公益组织在大陆的活动,多数是救灾及其衍生项目,其活动上自我节制,低调是主要特征,自行限制与大陆公共媒体的接触深度与广度。台湾红十字会在大陆的救灾就非常低调,但是对活动详情有足够的记录。像慈济的活动,则 耐心地在大陆深耕。
港台公益在大陆的行为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各自所述的内地香港、大陆台湾两地关系的映照。香港更加随性一些,更个人化一些,虽谋求与政府的合作,但不以此为目的,只是作为辅助手段。但台湾公益与政府,一开始就走得近,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原因不言自明。 台湾公益在大陆的活动,不只是被行政机构看在眼里,也会被大陆公益界人士盯住做比较。慈济在高校开设奖学金之后,就有大陆学者提出:既然允许台湾宗教机构在高校体现存在,也该允许大陆宗教公益组织如法炮制。但这种“攀比”,往往没下文。
有一种比较奇怪的比较倾向,那就 是在面对港台公益时,对香港的会比对台湾的更加敏感。这样说明,香港公益在内地的活动,会导致比台湾公益更脆弱的行动环境。因为这个缘故,现有的两岸三地轮流举办的中华慈善百人论坛,显得越来越重要。对于境外公益对大陆的帮扶,最迫切的工作是“脱敏”。但是要做到这一步,不只需要公益界很健康的运作氛围、 专业务实的态度,更需要监管部门心地坦然,立足专业化的角度、实事求是地处理境外公益与大陆公益的关系,避免杯弓蛇影,不能因噎废食。
与港台公益的低调作风相比,美国等国家在华的公益投入处在某种退缩的下行阶段。它们的行为方式与港台公益又不同,主要选择的还是大型教育机构,或者借助政府体系展开项目计划。从一些案例看,国外公益对大陆草根NGO的扶持力度在下降,体现了这种衰减或者说撤退迹象。
两年前全球基金撤出中国,被看做是国际公益资源撤华的某种征兆。全球基金与卫生部乃至于草根防治艾滋病机构都曾有良好合作,但针对这个撤退行动,各方的表态不置可否。有下游机构曾委婉指责全球基金繁琐的、官僚式的项目申请,但撤退的真正原因不为外人道。
总体上看,境外公益在大陆公益的起步阶段,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在2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无可取代的重要性。境外公益的中国化,主要体现在孕育了大陆公益机构的主要类型,是为机构的中国化;另外是将公益模式带进来,促成大陆公益行动的“中国化”。在近年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境外公益已经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这种判断的基础是,大陆公益力量增长迅猛,包括基金会在内的公益势力突飞猛进,公益资源的雄厚实力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因此,以资源导向为主的境外公益,已失去了继续存在的必要。如果从乐观的角度看,这种判断无疑是有道理的,“徒弟出师、饿死师 傅”,古话亦然。但是从悲观的角度—主要是考虑到公益生态的健康发展,其实未必,对境外公益的遏制,或会造成隐秘的、难以修复的损害。但从大势来说,这又 不是谁能控制的。
大陆公益确实资金雄厚,表面上看是不缺钱,甚至不缺做事的成熟模式。但考量一个公益生态是否正常,除了要看它能做成什么,更要看它不能做成什么。现有的公益资源越来越集中,体现出官办与民办的垄断化,公益寡头对草根公益的反哺越来越少,这是缺憾。
在大陆公益百舸争流的发展上升阶段,境外公益为底层公益机构带来了资源与模式,辅助了公益生态最末端,可谓功不可没。但伴随着境外公益萎缩趋势的,大陆公益势力并没有接过境外公益曾经的功能—或者说,形势已变,大陆公益在生态建设上,不如理想。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港台公益经验已经对大陆没借鉴价值。这种判断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大陆公益在经过境外公益的辅导期后,独立自主,无需帮助;二是大陆公益的发展进入某种受控制的阶段,导致它无法继续吸收境外公益的经验,不是境外公益丧失价值,而是大陆公益失去吸取能力。在大陆公益世代轮替看,那些从境外公益中获益的一代公益人,已经成长起来,成为公益界的带头人,成为大陆公益势力的代言人。接替这一代公益先辈的新世代,处在不好的环境下,无法继续从境外公益中获得教益。境外公益的衰微,反映的是公益接班上的困顿。
在徐祥龄百年之后,他一手开创的公益机构在珠三角腹地继续成长,这也预示着境外公益经验在南方的中国化,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这是一种发展类型,但在许多地方,伴随着境外公益的撤离,大陆公益并未及时弥补空缺,带来滞缓,也是令人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