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管得这么死?这背后的纠葛与艰难,或许在于对社会组织的认知与定位的计划经济思维模式后遗症。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把大小事情一并管起,貌似没有民间力量什么事,即便那时候的社会组织也多是政府部门发起成立,行政色彩浓郁。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利益主体与社会需求日益多元化,旧有的社会运行方式行经至此不调整则难以适应当下的局势了。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成为题中之义。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改革是大环中的一小环。
如今,1元人民币的购买力如何?1元钱买不了一袋加碘食用盐,1元钱坐不了一趟公交车,1元钱买不了一瓶550ml的矿泉水,但是1元钱却能带来大大的善意。日前,《广州市社会组织管理办法》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州注册社会团体的门槛进一步降低,简化社会组织登记流程,1元注册资金即可申办社会组织。
再珍贵的种子要成长参天大树,也需要阳光雨露、土壤肥料,社会组织亦然。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门类多样的各类社会组织早已成为社会良性运作的有生力量。而在国内,社会组织的发展仍路漫漫其修远兮,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对此管得太死,尤其是双重管理体质被视为制约社会组织发展的要因之一,如此,未能充分激发与释放社会活力。要想注册社会团体,“必须有业务主管单位”已然是一道很高的门槛,加之注册资金、办公地点等门槛,层层阻碍,想办社会团体真不易。可这事上,还不能且行且珍惜,因为没有注册成功,这路压根揍不了。
为什么管得这么死?这背后的纠葛与艰难,或许在于对社会组织的认知与定位的计划经济思维模式后遗症。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把大小事情一并管起,貌似没有民间力量什么事,即便那时候的社会组织也多是政府部门发起成立,行政色彩浓郁。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利益主体与社会需求日益多元化,旧有的社会运行方式行经至此不调整则难以适应当下的局势了。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成为题中之义。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改革是大环中的一小环。此番,广州进一步降低社会团体注册门槛,简化登记流程,便是实现这一小环的必要举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方面,深圳先行先试,取得了良好业绩。自从深圳创新社会组织管理后,该市的社会组织数量显著增加。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社会组织6944家,涉及工商经济、科学研究、社会事业、慈善等各个领域。即便深圳在这方面做得不错,相比国际先进水平,万人社会组织数不及发达国家1/10。广州在这方面,可作为的空间还很广阔。尤其是广州外来人口较多,老年化程度也日趋增高,到2015年广州将有150万老龄人口,而这一数字在2020年将达到180万,需要社会组织、社会团体来作为的地方很多。倘若拳拳善意被繁琐的注册流程与高昂的注册资金而挡在门外,则是社会的一大损失。
至于降低注册门槛后,如何监管?或许需要有关部门将准入严审变为过程监管,同时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使之常态化、长效化。当然这些具体措施的修缮,源自定位上的清晰。厘清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地位与作用,才能做好接下来的一系列事情。从这个角度来看,1元里的善意,考验的是政府的智慧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