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腾讯,到腾讯公益基金会,从企业,到公益。圆圆老师显然是具备商业思维的,她主持的项目“筑梦新乡村”也在探索商业模式化运作。企业做公益可以探讨的很多,企业的公益项目毕竟是CSR框架下的产物,其间绕不开企业自身目的。但是,在公益实践中探索一条自我造血的商业模式道路无疑是公益的一个前行方向。“创新,可持续的公益离不开好的商业模式”,深以为然。
去年随NGOCN参加慈展会后写了一篇观察,其中谈到资本介入公益及干预公益的问题,并非排斥商业基因与公益的混血,只是在“第三部门”话语体系下,担心资本的介入影响公益的独立性,若完全以资源为导向,那么公益机构很可能为了从资本集团获得资源而委曲求全,屈尊降位。世界存在的很多不平等以及社会问题是由资本所造成,在政府不管,或者与之同流合污,再或者管不了的情况下就需要“第三部门”(普遍认为这就是广大民间组织或者说公益机构)的监督、发出挑战并施压以倒逼其作出改变。倘若公益机构受资本驱使,那么这种分庭抗礼的独立性将不复存在,以致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大为减弱,公益活动也将沦为不痛不痒的修修补补。
想必,认同“第三部门”话语体系的人以及深信民间组织是推动公民社会发展及社会变革的一支举足轻重之力量的人都会有前文的隐忧。因此,很多公益人对于资本的警惕与排斥也就不足为奇了。或者还有这么一些人,TA们始终认为公益就应该非政治、非商业乃至非宗教。尤其对“非商业”有着一种条件反射的敏感,跟他们谈钱,立刻遭到鄙夷眼光的秒杀。就在码这篇文章的昨晚,我惊喜的发现,之前接触的一个志愿团体已经招了全职员工,发起人是一个充满热血与激情的退休国企经理人,当时我去找他了解项目,整个下午都是他的激情澎湃与滔滔不绝,还有各种展示以及分享他的人生历程。公益还真需要这种义无反顾的理想主义。但是就在昨晚,他告诉我他们的三位全职员工每月只拿2000元的报酬,而且要成为员工还得管委会三分之二的委员点头才行,而这一组织的所在地是一个经济实力全国靠前,生活成本蛮高的经济特区城市。在我询问有无考虑探索商业模式,以便项目的可持续,他便跟我谈起了组织宗旨是“非商业”原则,要保持“真诚、纯粹”的公益理念,去播撒更多爱与智慧的种子。看到这么崇高的理想,我也深深的感动,顿时觉得自己的渺小与一种难以言表的不自在。在尊重多元的思维下,自以为公益也应该让那些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去轰轰烈烈。但还是回到很多人的怀疑上:这样的公益可持续吗?
若要贴标签,我们姑且称那些对资本与商业基因过度排斥的人为“保守的传统公益人”,注意此处用的是“过度”,因为对资本的警惕终究还是不可或缺的。
本文所谈的商业思维与商业模式也许会遭到那些“保守的传统公益人”的嗤之以鼻。先一睹圆圆老师所谓的商业模式,它是:“打造一个平台,让你在上面即能做好人,又能做好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最后组成商业模式这样一张网。而好的商业模式是一张天罗地网,能够整合资源,让更多的人在网中造梦、赚钱——照顾好网,分享造梦者的收益,达到多赢局面。为了让更多人来创造利润并支付成本,需要设计合理的游戏规则、提供激励机制、整合资源三个步骤。”
可见,以商业模式运作公益实现的是一种多赢。初衷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但是与纯粹的理想主义者相比,前者不以牺牲公益人为代价,而后者在牺牲经济利益的同时可能成就伟光正的道德崇高以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因此具备商业思维的公益人与保守的传统公益人经常是处于互轻互贱的状态中。前者指责后者仅凭一腔热血、没有管理技能、做一些伤害受助人的帮扶行为、消耗有社会理想年轻人的激情;而后者则指责前者不纯粹、作秀、别有用心、污名公益。这种分歧与矛盾还会继续下去,也许会有逐渐稀释的可能。因为:
我们谈公益的商业思维与商业模式,并非要求公益机构要以盈利为导向,解决社会问题始终是稳居第一位。在处理社会问题的同时,公益人具备社会企业家精神,努力探索一种自我造血的内循环,以便在外部环境没办法或不愿意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援时,公益机构还能健康的运作下去,继续去完成它的使命。这种经济的独立,无疑是实现公益组织独立性的坚实地基。也将让徘徊于现实与理想十字路口的年轻人以更为坚定的信心投身公益,参与社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