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是什么?它是一个新工具时代来临的标志,如同历史发展更迭中的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乃至现在的新媒体时代。
之所以说它是工具化的存在,因为作为所有人传播给所有的人的媒体形态((communications for all,by all),它既非单指微博微信,也非排除传统的报纸杂志,而是这些媒介的总和。甚至说,当前,所有人传播给所有人的形态,都可以称之为新媒体。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万物皆媒介。可以藉由任何事物帮你做信息传播。
当公益遇上新媒体,将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新媒体让社会有效串联,公益发声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
微博平台中,用户不仅维护自己真实关系链,还基于地域、共同兴趣建立起虚拟关系链,以弱关系互动为主导,从而广泛的拓展自己的关系链。各种泛关系链的交迭使用,让公益发声得到最为广泛的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说,任何一种其他的传播形态都不如微博来得丰富、活跃和互动性之强,具有革命性、划时代的意义。
洞察数字社会的重要性并将其引入中国人生活的北大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则表示,新媒体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互动性。除了传播方式的根本性改变,新媒体还拥有一些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海量的存储信息、新闻背景的立体化呈现、个性化的服务,带来了“参与式新闻”的出现,等等。
而微信的诞生,更是加快了互动社交的步伐。与微博不同的是,微信更依赖与强关系链的维系,微信的好友也是从手机通讯录及QQ好友演变而来的,是基于亲友、同学、同事及合作伙伴的熟关系链,有着天然的信任基础,在做人传播人的时候,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新媒体让大众进入“麦克风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接收者。新浪微博每天产生上亿条的交互信息,微信已有300多万个微信公众账号,且每天以8000个左右的新账号递增。每个微信公众账号都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化媒体。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微博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公共事件的处理,民意的自由表达,体制的重新建立,事件的推进演变等,如江西宜黄拆迁自焚案、药家鑫撞人案、“7•23”温州动车事故拯救“小伊伊”。网络给了每一个普通老百姓发表信息、意见及参与推进事件进展的广阔平台。
对于公益机构来说,相当于多了一个信息公布,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极便利的平台。微博、微信及网站的组合使用,加上关系链的协助传播,让公益发声得到最为广泛的关注。有人甚至说,新媒体极大的降低了公益机构“信息透明”、“信息传播”及与外界沟通的成本。
新媒体推进了公众对公益的认知及参与
公益是什么?在过去很长一段岁月里,绝大部分人停留在最浅层次的认知上,以为就是学雷锋做好事,捐钱捐物,拾捡垃圾等等。这当然不是公益的全部,顶多算作浅层次的公益。
据统计,中国目前约有4000万左右的公益从业人员,他们分布在扶贫救助、环境保护、医疗健康、教育、紧急救灾等各个领域,有上千种专业的分类。在传统媒体时代,他们大多在埋头做事,并不为公众所知晓。
新媒体时代,因为沟通渠道的畅通,更多的民众及企业开始表现出对公益的极高热情,这反过来倒推媒体开始更加重视公益的报道。报纸、杂志、门户网站纷纷开设公益专刊专版专门的频道,大篇幅的报道公益的方方面面,带动了公众对于公益的认知。
“唯有了解,我们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我们才会采取行动;唯有行动,生命才会有希望。”
国际著名动物行为学家、环保机构“根与芽”发起人珍•古道尔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公益。
媒体对公益的大篇幅报道,促进了民众对于公益的了解和关注,进而有更多的人参与公益。而参与的人利用新媒体对公益的探讨和报道,又带动了更多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公益。人人公益的美好社会在新媒体的推进下加速形成。
借由门户网站,实现传播与筹款
曾经的互联网1.0、2.0甚至3.0时代,我们都在说互联网是公益的免费传播平台。可是更多的公益机构依然望洋兴叹。
自己做个网站,没有点击,没有流量,自娱自乐。
自己做个微博,没有推荐,互动可怜,自娱自乐。
自己邀约媒体,发送新闻稿,被回复说内容无新意,杳无音讯。
没有传播,就没有点击,没有品牌,没有知名度,进而影响资金申请,项目开展甚至是筹款。没有资金,机构生存都成问题,何来传播?
这几乎是个死循环。
解决的办法是什么?与大流量的门户网站做合作。
腾讯、新浪、搜狐、凤凰及网易等五大门户网站均有公益频道,并且公益频道向公益机构敞开怀抱,只要你有好的优质的内容,你都可以联络到门户网站公益频道的编辑,通过组图推送、故事讲述、热点话题参与、访谈、筹款等方式找到有效对接的方式。合作的直接结果就是,通过门户网站的流量,对传播内容的专业包装,增大了机构的曝光度,实现了传播与筹款双重丰收的效果。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14年3月,腾讯公益共有2160多万人次共捐款1.67亿元,新浪微公益平台筹款2.1亿元,阿里巴巴通过支付宝筹款超2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新媒体筹的不仅仅是善款,更是关注度,是公众对公益的积极参与。
公益的新媒体化应用
再简单归纳一下公益的新媒体化应用吧:
1、公益筹款利器(对于本身具备或借到公募资质的公益项目适用,前提是有好的公益项目);
2、公益传播平台(微信公众账号推送有价值有营养的内容,加上微博、网站、朋友圈关系链的联合推广平台,人人都可做媒体。记住,没有必要自己开发APP,让用户下载APP的难度远远大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微信公众账号做好了,其实就是一个APP)
3、公益互动平台(微信群、朋友圈很好用是不是,还有用于活动及传播的微信上墙,微信上墙,微信与微博间的互动,微信与PC端的互动等等)
4、公益产品售卖平台(很多公益机构开发了自己的公益产品,用作筹款,或者用于虚拟交易来变向筹款)
5、或许还有更多的有意思的功能,等待我们一起去发现或开发。
总之,新媒体提供了这么好的免费工具,需要让我们各种用起来!
公益机构需要合理的认知新媒体
新媒体的特性是什么?
好玩有趣吸引人,能引起人的共鸣,既而引起转发,让所有人传播给所有人。
新媒体更强调互动参与,让参与者也变成内容的制造者,用户制造产生内容,即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模式。
新媒体传播的内容,有鲜明的主题及个性,辨识性强,人世间有百媚千红,唯独爱你那一种。
作为粮草和人马并不充沛的公益机构,我们更应该找准我们的精准定位。我们需要影响哪些人群,这些人群通常习惯使用什么的样的信息接收工具,我们如何精准的找到这个传达的渠道,继而精准的影响到我们想要影响的人?我们在项目设置和策划之初,是否已考虑到新媒体工具的合理化运用?
另外,公益新媒体传播还需要懂得制造流行,制造引爆点,让所有的人都参与进来。
新媒体也不是万能的。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中学,学中用,及时调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新媒体与公益的联姻,并不是一件简易的事情,且行且珍惜。
苏苏:益美传媒发起人,资深公益媒体人,新媒体传播研究及探索者,前腾讯公益网主编,曾创建了腾讯绿色频道,参与创建了搜狐绿色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