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政府组织(NGO)被称为除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连接公民与政府的桥梁。在中国,环保NGO是发展最快、数量最多的一类非政府组织,其作用渐渐凸显,民间环保已纳入官方视线,正在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各地都能看到民间环保人士活跃的身影。
然而,其存在与运转的困难就如同其重要性一样突出。而且这些困难一环扣着一环,想一个一个慢慢破解都不容易,要解,就得都解开。
就从“名份”问题说起。因为民间环保组织注册难,一些环保组织不得不以企业身份在工商部门注册。每到年底,工商局的人就要来收税,使在资金方面本来就捉襟见肘的NGO们雪上加霜。
今年4月12日,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刊发题为“走进中国的非政府组织”的文章,称中国现有的200万NGO “满足了社会需求”,认为中国应放宽注册类型。而提到资金,就更是“英雄气短”。不少草根NGO持续“断炊”,甚至多年自掏腰包。一民间环保人士曾表示,“往返多次、不分昼夜去查找不法的污水口,这种辛苦不算事儿,最头疼的是囊中羞涩,很多最基础的调查和检测都难以开展”。
据了解,年均筹资规模超过百万甚至达千万元的NGO,主要是几家京城“老字号”,而数量庞大、分布各地的基层草根NGO们年均筹资几万元至几十万元不等。因为后者很难直接从基金会申请到资助,因此,谋取生存的主要方法是与第一梯队合作,类似于分包商,从第一梯队的总承包商手里获得部分项目资金。
资金问题又直接导致了专职人员的严重匮乏。人员流动大,专职人员极少。不是他们不热爱这份事业,而是实在没有办法。当环保理想遇上经济压力,许多人只能选择先糊口,然后业余做志愿者。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民间公益组织不是政府,不能靠权力驱动,也不是经济体,基本不靠利益驱动。当下来看,促使公益活动一直能开展下去的原动力是靠自觉自愿的志愿者精神。
几乎每一个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初期,都有一个不可替代的灵魂人物,凭个人魅力成为精神领袖。但是,随着组织的壮大,“精神领袖”模式往往不能很好地解决来自内部的不规范操作和来自公众的质疑声。
专职人员的缺失还严重制约了NGO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一个民间公益组织发展到某一阶段,不仅需要骨干、志愿者和善主,更需要一个完善的指挥协调系统、“全职”的领导者和工作人员、完整科学的内部运行机制以及公开透明的财务管理制度。人员的快速流动限制了环保NGO们自身能力的提高,便越发难以筹措资金,无法进入良性循环。
在未来,民间环保组织们一方面要往专业化分工与职业化运作的方向发展,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同时,可以借助新兴平台的力量。比如“环保范”,就是一个APP,分水保护、空气保护、土壤保护等六大主题区,除了为市民提供环保服务、组织线下活动之外,还可以通过这六大主题区进行招商,企业可“认领”这些主题区的板块位置,在上面宣传企业的形象。这成了资金的一个来源。
而从国际经验来看,最合理的前景应该是产业化。从美国的数字来看,NGO每年为美国GDP的贡献是5.5%,每10个从业人员里面就有一个在NGO工作。
在此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政府对待民间环保的态度。正如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非政府组织的吴东民副教授所说:“政府的职能转变,就是权力下放,让社会组织去承担事务性工作,实现管办分离。这是小政府、大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