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展,非营利组织领域发生了变革。西方非营利组织迎来发展春天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组织间竞争的加剧;随着企业间的竞争加剧和利润空间减少,“开源节流”促使企业开始进入传统上不愿涉足的公共产品供给领域,这导致非营利组织领域的竞争进一步加剧;社会事务的增加使得政府财政吃紧,为了降低行政成本,政府大幅减少对非营利组织的投入,使得非营利组织的经费来源开始吃紧;政府选捧非营利组织进行服务外包时,对非营利组织提出了严格要求,使得非营利组织面临较大压力。于是,非营利组织主动或被迫采取来自营利组织的成功管理方式,“商业化”开始成为非营利组织拓宽经济来源和提高组织效率的手段之一。
非营利组织的商业化运营模式有以下几种:
1.企业化管理。非营利组织的市场化不单单是指非营利组织进行商业活动,还包括内部的管理上借鉴营利组织的成功经验。非营利组织的企业化管理是指在非营利组织在内部治理中移植源自企业领域成功的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如理事会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绩效评估制度、独立签约人制度以及激励机制等,从而改善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治理。非营利组织内部管理的企业化有助于非营利组织形成一个良好的产权结构,实现财政平衡,提高治理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公益服务。
2.有偿服务。越来越多的非营利组织开始推行公益服务的收费。收费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它有利于扩大组织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它使受益人感觉自己在“购买”服务,从而有助于维持他们的自尊心,即使在收费很低的情况下,这种心理作用也很明显;再者就是通过收费可以有效杜绝“搭便牢”现象,有效防止受益人产生依赖心理。
3.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作为购买者,非营利组织作为服务提供者,政府通过合同外包的形式,广泛采用招投标机制,非营利组织与企业平等参与竞标,政府根据竞标结果委托任务,中标方按照合同规定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标准,提供一定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政府并不需要指定某类服务非得非营利组织才能投标,营利性公司也可以参与,这在某种意义上促进竞争机制的形成,对于非营利组织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
4.与企业合作。声誉是企业的宝贵的无形资产,企业非常重视这一无形资产的潜在价值,热心子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来提高声誉,非营利组织对于企业来说是最好的参与社会福利事业的载体,而非营利组织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使自己获得更多的经费和捐赠,进而达到双赢的效果。同时,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合作从商业企业中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创造性地移植理事会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绩效评估制度等。
5.资本增值。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会增值,将资源闲置无疑是一种浪费。非营利组织要想获得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进行投资活动。非营利组织虽有机会可以从社会各种管道获得大量的资金,但这些资金来源并不稳定。因此,非营利组织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证其所拥有资金的不断增值。而要想使得其所拥有资金增值,参与投资是必然的选择。例如慈善基金会可将闲置资金投入到房地产、股票或期货市场中去实现资金的保值与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