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益动态 > 公益资讯 > 正文

公益爱心该去除泛功利化思维

2014-06-03 10:32:31      来源:
       一儿童节将至,面对几家主动要来“献爱心”的企业,渭南市一所乡村小学的张校长却显得有些发愁。“有时候捐来的东西我们都用不上,收下之后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张校长表示,近两年有些企业捐赠越来越注重形式,除了“仪式”外还要自掏腰包招待客人,这让他感到十分头疼。(5月30日《华商报》)
 
  企业向学校和孩子献爱心,本是件善事,初衷无须置疑问。但是,挺好的一件事,却因为无视孩子们的需求和感受,过多的形式,一味的推己及人地给予,一味的要求摆POSS与迎合,从某种意义上或许已经变味为施舍,成为道德强迫的扰民之举,也成了爱心的软暴力。当然,这么认为有度人以恶的嫌疑。不过,不得不说这样的“爱心”,对于受赠者来说多多少少尊严有损。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这些爱心的捐赠,差不多成了类似于快递的搬运工,显得很粗糙。几家企业时间选择都在六一,扎了堆,而捐什么与学校和学生需要什么,需要多少,显然缺少必要的沟通,成了“一言堂”的一锤子买卖。捐而无用,无异是爱心的一种浪费。
 
  另一方面,捐赠之中或多或少掺杂了功利的诉求。虽然公益不拒功利,如企业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展示企业有社会担当的良好形象,应该说这些无可厚非,也激励企业参与社会公益的动力。但是,过多地追求形式,苛求孩子们的尊崇,无休止的拍照,与捐赠不对称的工作成本,甚至成了集体员工度假野游的附属品。过度的功利显然把公益爱心都当了消费,变成一种亵渎。
 
  变了味的爱心便不是真的爱心。公益爱心体现的是平等价值,献的不是施舍,受的不是乞讨;爱心公益承担的是社会责任,给予的是关爱,接受的是温暖。所以,真正的公益爱心,需要的是真心与细心,捐赠出来的不止是钱与物,还有过程中的价值取向、行为影响,以及双向平等的互动沟通。
 
  社会公益要成长不只是财富,更需要慈善健康的心灵,嵌入到社会文明的素养中来,让公益变成精神财富。否则,公益爱心更易于沦为某种功利的工具,变成单纯财富的游戏。致力社会公益本身也要培育一颗公益的心,去取泛功利思维。只有如此,给予的公益爱心才会站在受赠者的角度来设计方式方法与操作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