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自闭症孩子闯出一条活路,妈妈们自发让这些孩子组成乐队,取名爱特乐团,除了演奏美妙琴音,更传递出自救理念———技多不压身,奋发者终将自强。尽管目前境况还是十分窘迫,不过妈妈们依旧自信满满,她们希望有朝一日这些孩子能真正站在舞台上,绽放出金子一样的光芒。
这个充满正能量的新闻,却让我想起去年另一篇报道。对于大龄自闭症患者的父母而言 ,这 是 一 个 躲 不 开 的 尴尬———孩子已经无法就读元平特殊学校,而进入社会则荆棘满途。美国人罗恩惠办了一家专门收容自闭症孩子的公益学校,里面就有很多这样的大龄孩子,相当一部分已经被父母遗弃。一个无法否认的现实是,当这些孩子一旦步入大龄,被理所当然切断了补贴,而父母渐老,力有不逮,他们用一种残忍的方式,了结另一种残忍,谁都不忍心苛责。
对于这样的新闻,舆论除了习惯性的无奈,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解决方式。而这些妈妈们勇敢地站出来,做出了表率。谈起初衷,乐队组织者孙莉莉就说,除了让这些孩子在父母百年后能自谋生路之外,也非常希望能给其他自闭症家庭以鼓励———我们的孩子并不是废物。这些琴艺娴熟的孩子,其实并未展露出过人的天赋,他们如今的表现,源于父母一直以来的坚持,更重要的是,不放弃。
民间历来有自救传统,社会发展也需提升自治自救能力。虽说官方和社会公益各司其职,但创造更良善的环境应属责无旁贷。以台湾地区的喜憨儿烘焙屋为例,主要工人均是智障人士,由智力正常人士把关质量,启动资金由社会福利基金提供,而官方在场地费用和税收上给予优惠。这是一个相当有操作性的公益方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要加以培训,残障孩子照样是能发光的金子。
遗憾的是,这样的案例在深圳仍然罕见,原因之一是官方还不习惯这样的放权式管理,而民间公益力量毕竟松散且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既然已有成功案例,何妨顺水推舟,激励更多人参与进来,壮大公益的小溪流。
对于乐队的自闭症孩子而言,最好的礼物是舞台,有了展示的舞台和精湛的琴艺,加上普通人集结的悲悯心,一炮而红并非痴人说梦。而他们的父母希望,孩子们能用自己的演出,来回馈社会给予的爱心。我对于他们的赞赏,并非仅仅是自立的勇气,而更多的是打破常规,创造了一种可循环可复制的模式,让受助者受益于公益,让他们能反哺公益,这才真正是经久不息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