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需求”
在不久前的一次讨论会上,我听到一位从事扶贫工作的官员表示“在农村,不先解决温饱,就根本谈不上环保。这是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与此相呼应,在上层建筑层面,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吃饱饭就是最大人权”的论调;而在经济基础层面,“先发展后治理”的思想仍大行其道。在这些观点的背后似乎都能看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影子。
这也难怪。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名字、一个清晰易懂的图示,加上一段简洁直白的阐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具备了所有使一个理论广为人知的要素。然而它有一个要命的缺点:它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这一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作五类: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该理论看来,这些需求之间存在着高下之分,并且只有先满足低一层次的需求,更高一层次的需求才会出现。然而,这些需求类别虽然看起来通俗易懂,实际上却内容含混,缺少精确的定义。需求的层次差异则经常与我们的生活经验不符:我们难道不是经常边吃饭(满足生理的需求)边同朋友聊天(满足社交的需求)并在获得认可时而感到自得(满足尊重的需求)吗?
更为严重的是,不论是基于对现实的观察还是学术性的实证研究,我们都不难发现,所谓“更高一层次”的需求即便在“低一层次”的需求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得到满足时,也一样会出现并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当某些人不假思索地引用古人“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名言时,显然忘记了同样是古人,还说过“予唯不食嗟来之食”的话。
精准地理解人们的“需求”不论对于公益组织设计服务,还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都是必需的第一步。此时我们就经常容易受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重要——但却是错误的影响。
由于需求被划分了等级,往往只有位于最底层的两类需求被视作公益组织和政府应该提供帮助的领域。换句话说,如果你没有饭吃,你有理由寻求帮助;但如果你没有人可以去交流,那就是你自己的事了。所以才会有捐助人对受助的贫困大学生用捐赠的钱购买手机耿耿于怀,他们不知道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一部手机可能真的要比一顿饭更为重要。
另一方面,这些被关注的需求之所以会出现,可能恰恰是因为那些未被关注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向一个无家可归者提供食宿能够满足其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但其无家可归的原因却可能是精神困扰、失业或人生的变故。从这个角度来说,很多的公益服务其实只是在解决“病症”而非“病因”。
更糟糕的情况是一些公益服务在满足所谓基本需求的同时,却损害了受助者的其他需求。就比如小额贷款与无偿捐助很重要的一项区别在于,前者满足了受助人物质上的需求,却避免了像后者那样可能伤害到人们的尊严。
只有在破除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影响后,我们才有可能用新的视角来看待“需求”。
首先我们不要自作聪明,总以为人们的需求昭然若揭,于是我们可以“代表”他们来做决定。一来需求并不总是明显可见;二来只有“顾客”才最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们要做的不过是帮助他们发现和表达自己的需求。所以当我们在做社区老人的照顾时,不要以为他们只需要吃饱穿暖就一切OK,也许养几盆花会使老人更快乐更长寿,你猜这是为什么?而当老人提出要学电脑时,也不要立刻张罗着开展系统的IT培训。多问几句就会发现,他们所说的学电脑其实只是想学会玩几个电脑游戏好打发时间,或者是能够打开聊天软件和远方的亲人说说话儿。
其次,在破除了需求的层次观念后,我们可以更容易地发现不同需求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也就有可能设计出更有效的项目和服务同时满足多项需求。如果那位扶贫的官员能够去河南信阳的农村看一看,他会发现垃圾分类已经成了当地很多农民的一种习惯,既能变废为宝,又能美化环境,而美丽的田园风光又能吸引到更多的城里人前来休闲消费。异曲同工的例子也发生在韩国一个叫做Bibi-Hill的小村子。这个村子里八十多户村民大多是老人。使村子重新恢复生气的是村头一片小小的田地,在那里老人不仅可以一起耕作,还有了一个“公共空间”增加彼此交流,外人也多了一个前来参观游玩的理由。
我们还需要知道人们的需求不应该被标准化,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和不同环境下,也会有“动态的”需求。传统的公益服务多集中在物质福利(welfare)的需求上,而对于精神幸福感(wellbeing)的需求正变得愈发突出。同时,社交网络、数字鸿沟、职业教育以及其他自我实现所必需的条件,已成为人们日益迫切的需求,有待公益领域的更多关注。
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了更为彻底的观念转变,不再只是将“需求”视作“待满足的对象”,而是关注“能力、资源和资产的关系”,一方面帮助人们提高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另一方面创造更多满足需求的机会。要知道那些有着最多和最迫切需求的人——所谓“弱势群体”,往往也正是最没有能力和机会去满足自己需求的人。
最后,既然人的需求是如此多样而又错综复杂相互影响的,那么提供不同服务的公益组织便很有必要联合起来相互借力,以提供更加综合全面和更高质量的服务。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