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日,“可持续与均衡发展中的社会企业:东亚的视角”研讨会在京举行。今年的北京论坛——社会企业专场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社会企业研究者、决策者和实践者,共同探讨如何促进社会创业、鼓励可持续均衡发展。该专场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建立社会企业研究与教学共同体。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不仅分享社会企业研究和教学在各国与地区的发展现状,也关注未来各方发展战略与合作方式,冀望藉由北京论坛构建一个区域性的社会企业研究和教学交流与合作网络。该专场的第二部分旨在分享优秀社会企业家及支持性组织的发展经验。通过他们的经验与教训,试图寻找到一些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可持续均衡发展的创新解决方案。以下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王曙光先生的发言:
王曙光:今天下午听了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以及中国台湾的发展社会企业的经验,很受启发,今天有两个核心词汇是每一个与会者都难以回避的,一个是“企业家精神”,一个是“社会企业家精神”,我认为刚才与会专家讨论的核心是一个社会企业家如何具备企业家精神,具备企业家精神是一个社会企业得以持续的一个最根本的根源、原因。那么今天我们的社会企业专场有一个关健词为“可持续”,如果一个社会企业不能够自负盈亏,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慈善事业,那么如果一个社会企业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适应市场发展,通过自己的产品开发,通过为社会服务达到自负盈亏,能够可持续,那么我认为这种社会企业更有价值。它跟慈善事业有根本的不同,它能够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这具备了企业家精神。
那么什么叫社会企业家精神呢?一批能够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人更加关注社会目标、关注社会使命,这些人是具备了社会企业家精神。而不仅仅是企业家精神。这批人不但关心自己的利润,而且更关注社会,他们更有一种改变社会、提升社会的热诚,这样的人我认为叫社会企业家,而不是一般的企业家。
当然我们说企业跟社会企业不能截然分开,当全世界、全球正在推广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时候,我认为企业和社会企业这时候开始融合。一个以盈利为第一目标的公司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开展跟社会企业一样的行动这叫企业社会责任,CSR。 我想企业跟社会企业之间应该互相促进,这样的一种关系。
刚才几位发言人都谈到政府的作用,我相信在东亚这样一个区域当中,由于东亚特殊的历史和社会的一种历史积淀导致我们不可能忽视政府在其中的角色。政府完全可以通过社会企业的立法、通过对社会企业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待遇,同时推动社会企业教育和培训来促进社会企业良性发展,我相信这方面日本、韩国、乃至于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都做出了很多尝试,也有很多成功经验。
教育方面我尤其要强调,袁教授谈到中国在社会企业教育当中大学的课程,我认为社会企业教育不应该仅仅在大学,除了大学之外社会企业教育还应该像韩国、中国香港一样,把社会企业的教育推广到实践部门。促进每一个社会企业都能够提供他们的能力,加强能力建设,而不仅仅是学会花钱,还要学会挣钱,能够学会在可持续基础上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企业。
社会企业在中国发展不仅仅增加了就业,也不仅仅提高了GDP,而是促进了中国社会转型。中国政府正在转型,但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社会也在转型,由一个被动的社会转向一个自觉的社会,由自上而下的社会转向公民社会,这个过程当中社会企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社会企业教会大家在公民社会当中如何学会民主、如何协商、如何妥协、如何交易、如何谈判。如何动员最草根的力量建立更加民主、和谐的公民社会,我想社会企业在中国的作用,必将使中国成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更能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