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益动态 > 公益资讯 > 正文

香港环保之路:社会企业在行动

2013-11-13 10:23:54      来源:

        常生活如何能够更环保?
        10月15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发起、上海大众汽车全程战略协作的“蓝思·众享”气候变化观察团2013年最后一站的考察活动在香港启动。

        四天行程中,观察团调研了香港绿色建筑及港铁在绿色出行方面所做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观察团近距离考察了香港城市垃圾处理全链条,这也是新时期居民对生活环境要求不断提升、由此给城市垃圾处理带来困境的一种镜像观察。
        当前,香港还没有为它很快到来的垃圾围城困境找到一个万全之策。然而,让观察团感触的是,在香港发达的公民社会中,发育完备的社会类企业正在发起各种各样的减废行动,为城市纾困,也为贫者谋福。
        除了了解香港在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方面所做的努力外,气候变化观察团在香港还重点考察了香港的废物处理情况。
        可以说,“垃圾围城”才是香港目前面临的最大环境困局。
        今年5月,香港环保署向社会公布《资源循环十年蓝图2013-2022》,其中提出要扩建香港目前正在运行的3个废弃物堆填区,原因是这些堆填区将在2-6年内爆满。
        与内地很多地方的垃圾处理策略相似,香港目前的垃圾也以堆填为主。观察团一行在观塘牛头角上邨了解到,小区的生活垃圾先由小区内部的垃圾转运站收集并压缩,然后由市政垃圾车统一运送到堆填区进行堆埋。
        对于没有专门的垃圾转运站的小区,或是商场食肆等场所产生的垃圾则由垃圾车挨个回收之后,送往分布在全市多个地方的、相对大型的垃圾中转站进行压缩,并及时转运到堆填区进行堆埋。
        观察团在沙田废物转运站了解到,这里每日接收约1200吨废物,经过压缩处理之后,全部运往新界东北堆填区。
        虽然规模比小区内的垃圾转运站大很多,但观察团在沙田废物转运站也没有感到有什么异味。由于城市发展,当时选择远离居民区的沙田转运站现在已经被居民楼包围了。
        此外,转运站在出站口设置了清洗装置。每辆垃圾车在出站前都要经过清洗,最大程度减少垃圾及异味散漏。
        观察团随后参观了新界东南策略性堆填区,也就是香港居民熟知的、在TVB大楼对面的将军澳堆填区。
        该堆填区占地面积100公顷,最高废物深度高达100米。这个堆填区从1994年正式开始接收废物,至2011年,该堆填区平均每日接收1000卡车垃圾,约5000吨,相当于香港36%的城市废物量。
        工作人员介绍,虽然每日堆填区要接收非常多的垃圾,但一段时间内,堆填区只会开放一个小的区域供垃圾车倾倒。且垃圾倾倒之后,马上就会进行碾压并覆盖土层。而其他未开放区域则用专门的材料覆盖起来,避免风雨侵蚀。
        所以,站在堆填区与TVB大楼之间的山顶,观察团成员并没有看到想象中的“垃圾山”,也没有闻到垃圾的臭味。
        然而,香港当地居民还是反映,将军澳堆填区时常传出异味。“你们有没有发现,堆填区面向TBV大楼的一侧装有特殊风扇,可以往那边吹加入了空气清新剂的风,以免被投诉。”香港地球之友高级环境事务经理朱汉强对记者说。
        所以香港政府要扩建堆填区的消息一出,周围居民哗然。由于将军澳堆填区最靠近居民,附近住户组成“终极关闭将军澳堆填区大联盟”,开始到政府部门情愿,并以占据进入堆填区必经之路环保大道等方式表达诉求。
        最终,3个堆填区扩建的拨款申请在香港立法会中要么被政府部门自行撤回,要么被议员提案中止辩论。
        此外,今年年中,香港政府在2011年就计划在石鼓州人工岛修建的新型垃圾焚烧厂也传来被附近居民反对并要求司法覆核的消息。尽管7月26日,法院裁定政府胜诉,但居民仍然表示将要上诉。
实际上,香港在上世纪90年代,曾在荔枝角、梅窝、葵涌等地设立了4座垃圾焚化炉。
        但自从垃圾焚烧被曝会排放二噁英等有害物质后,香港政府就迫于民众压力陆续关掉了这些垃圾焚烧炉。到2008年,最后一座焚化炉也被拆卸。
        香港政府要建造的是新一代的焚烧设备。在这一方面,香港已经落后不少内地城市。为此,香港政策曾多次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到广州等地考察垃圾焚烧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