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益动态 > 公益资讯 > 正文

以公平之名叫停募捐是没有理解慈善的局限性

2013-11-04 12:58:56      来源:
    安徽宁国市一家网站,计划为3位在民政局等机构申请救助无望的尿毒症患者发起慈善募捐,却被民政部门以“对他人不公平”为由叫停,称病人可走正常救助渠道。网站只得取消了募捐活动,最后出于同情,5位管理员每人拿出200元,向原本拟向社会募捐的3位患者略表心意。

  看上去,民政局叫停网站募捐有一定的合理性。按当地民政局负责人的说法,宁国有2000多名重大疾病患者,白血病患就有100多人,救助了3个也许会得罪其他2000多个,且难免给人不公的感受。

  然而,慈善本身具有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局限性,只能量力而行,发现一个先救助一个。比如一百人挨饿,但面包只有几块,可以先挑出妇幼老弱进行救助,不可能因为对其他人不公而取消面包发放。当然,对于慈善行为,谁更需要救助,不像从一百人中挑出几名妇幼老弱那么简单,因此难免挑漏甚至挑错。但善款善物有限,当慈善不能普惠时,不能以绝对平均来要求慈善,也没法做到绝对平均,否则给谁先吃都不公,就只好一起挨饿。

  慈善具有这样的局限性,所以才需要政府的救济行为加以补充,即宁国市民政部门所说的正常救助渠道。比如最低生活保障和大病救助等保底式救助形式,才能具有惠及所有贫困对象的可能。但政府救济同样具有不足,因为资金有限而救助对象多,救助势必有广度而有时缺乏深度。据报道,患者方庭曾因病找过当地民政部门,民政局给他解决了4000元钱,但患尿毒症的方庭至今靠每周三次透析来维持生命,寻找匹配肾源、换肾手术和术后治疗需要30多万元资金;其他2位尿毒症患者也存在类似问题。这样的事实,说明政府这条救助渠道有时也具有局限性。

  理想的办法是,社会捐助和政府投入总量够大,达到满足所有贫困者的要求,然后将足够的资金和物质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显然,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当前的现实是,捐助资金不能满足社会所有贫困者,而慈善管理也没有达到完全公平分配的水平,救济和捐助总量不足和难保公平的局限也许难以避免。

  因此,民政部门叫停慈善,是对社会慈善和政府救济认识不清,没有理解两者的局限性,犯了绝对平均主义毛病。民政部门理应以政府普惠式救助在广度上做文章,同时鼓励社会慈善以个例作为重点救助对象,在深度上做文章,而不能要求他们面面俱到。也许社会慈善让一部分贫困者先得到救助,而政府对所有贫困者进行托底保障,这样的互补,才是当前较为合理的救助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