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一名热心公益的退休教师杨教授,与另一名麻风病康复者组建了一个服务于麻风病康复者的公益组织,并于1996 年注册成立,也就是今天的广东省汉达康福协会(以下简称“汉达”)。
当时,汉达的资金很少,来源仅有社会个人捐助及瑞士的一家基金会,且大部分还是杨教授自己的退休金。资金往来数据,则由杨教授记录在本子上。谁料,就是这一点一点的记录,成了被质疑的漏洞。
1997 年,“财务有问题”的声音传到了资助方的耳朵里,资助方便派人过来对汉达的财务进行调查,“结果证明汉达是‘清白’的,但这对汉达来说是一个挺大的打击。”汉达现任秘书长陈志强当时只是汉达的一名志愿者, “当时情况还是相当紧张的,虽然是‘莫须有’的罪名,却也给了我们一个警示: 财务不仅仅要自己算清楚,还要能对外界讲清楚。”
也正因为有了这次“危机”事件,促使汉达聘请专人做会计和出纳,并逐步完善财务体系,2004 年更成立了专门的理事会,对财务运作把关和监督。
财务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公益组织来说,更是生存的根本。我们从汉达这个小小例子中便可窥一斑。近几年,我国公益事业持续发展,透明公益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对于公益组织,“晒账本”很重要, 也很讲究技巧。
从被“质疑”到主动晒帐本
钱到底花哪了?捐款会不会被滥用? 每年的捐赠和项目支出对公益组织来说,都是好厚好厚的几本帐,再加上那些无法辨清的真公益和假募捐,公开与不公开都会引来外界无数质疑的声音。公益圈一系列的事件让大家在掏钱做慈善时都会问一句:我的钱去哪了?
“公信力是NGO 的生存之本,专业有效的服务是NGO 的生命力,财务透明是NGO 的生命线。”为让捐赠人和社会公众全面了解和掌握汉达的运作情况及服务成效,推动汉达的公益服务做得更加透明与公开,“透明公益汇报会”——广东省汉达康福协会2012 年透明行动于去年12 月15 日在广州举行,汇报会效仿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向捐赠人和社会公众全面汇报了汉达一年来的工作情况与工作成效。
“我的同事告诉我,跟汉达合作很愉快、很放心。”英国驻广州领事馆总领事摩根在2011 年初与汉达接触时,便对汉达高效的行动力和规范的操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英国,所有登记注册的公益组织的信息都能在英国慈善委员会的官网上查到,我了解到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的规范管理,但这个过程需要民间公益组织的共同推动。慈善需与正义同行,这样才能确保慈善不被滥用。”
2003 年,汉达第一次在年报上披露机构的财务信息,“把帐本晒出来,我从未害怕过,因为我知道,这是每一个公益组织都必须经历的阶段。”从此,汉达便一直坚持做外部的审计,每个季度的财务信息都会在机构内公开展示,外部人员可随时查阅到汉达的财务信息。
17 年,汉达从最初对财务公开透明的无意识,到深刻认识其重要性并做到坚持财务公开透明,赢得了诸多企业和个人的赞誉和支持。
“十几年前遇到的信任危机触动了汉达。其实,我们除了要做好工作,还必须做到财务公开透明。只有我们全流程透明,让别人清楚地看到钱是怎么花的,看到钱花在了刀刃上,才会不断地支持我们。”陈志强表示,汉达的每一步成功,是不断与向“公开透明”迈进的结果。
帐本不能“随便晒”
据《广州市慈善事业发展报告(2013)》的数据显示,只有3.6% 的被访者认为广州的公益慈善组织“完全可靠”,选“基本可靠” 的只有24%,而认为“完全不可靠”的却占32.3%。
这组数字引发了很多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众对公益慈善公信力的担忧和顾虑,也让民间NGO、从事CSR(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感到“压力山大”。
为了赢得公众的信任,公益组织需要自律、需要透明,这首先必须做到的是有效的财务公开。实现财务公开,不可避免要晒出帐本,但帐本可不是随便就能“晒”的,一不小心也能“晒”出问题来。
2012 年年底,一个“小数点”的失误, 引发了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以下简称“儿慈会”)遭遇“洗钱”风波,事件最终虽以“财务失误”这一理由暂时平息,但也暗示公益机构普遍存在的财务问题—— 财务透明和专业水平,总有那么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2009 年10 月30 日,壹基金联合128 家公益机构发起成立了USDO 自律吧(我们一起自律吧),该机构希望通过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的信息披露培训班,改善公益组织财务管理薄弱、专业水平欠缺的状况。
去年3 月,USDO 自律吧推出了《USDO 财务信息披露模板》,很多公益组织的财务人员根据模板填写机构的财务信息,并在网上晒账,结果,“错账”并不在少数。
在儿慈会出现“小数点”风波后,网友纷纷声讨要求儿慈会公开披露所有信息。为表清白,儿慈会不仅欢迎网友到基金会“查账”,并愿意公布基金会的银行对账单。其实,公益机构如果将所有信息都公布,这样的做法既侵犯了捐赠人的权益,同时也侵犯了受益人的隐私权。
《公益慈善捐助信息披露指引》(2011) 第三章规定,信息披露内容包括接受捐赠机构信息、募捐活动信息、接收捐赠信息、捐赠款物使用信息、机构财务信息。第十四条规定机构财务信息,包括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审计报告等内容。
汉达汇报会上,除了根据捐赠数据按比例邀请各个项目捐赠人参与外,还邀请了媒体及部分公众参与。此外,汉达还通过信件及登门拜访的形式,专门向利益相关方披露服务成效及资金使用情况。
不仅尽晒各项目收支账本,更邀请捐赠人、受益人、志愿者以及第三方评估机构人士“现身说法”,用生动的故事来说明汉达这一年的工作成果。业内人士认为,这是针对捐赠人最为关心的问题进行“精确透明化” 的举措。
“公益组织在财务公开透明方面要走的路,是没有尽头的。因为机构的生存发展, 离不开公众的支持。”陈志强表示,目前汉达对外沟通的渠道还相对有限,及时性、互动性都有待加强,并努力将“结果透明”进一步向“决策透明”、“过程透明”迈进。
将透明和监督统一起来
据民政部发布2012 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2 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9.9 万个,共接收社会捐赠470.8 亿元。但44.8% 的公益组织的全职人员不到3 人, 且大多没有专职财务人员。那么,外界应该如何了解公益组织的真实状况呢?
由微基金发起人梁树新主导的“免费公益午餐项目”,便曾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 2012 年下半年,贵州某间小学和往常一样, 发了一条采购微博,内容写着:这间小学180 人左右,另采购清单上有一些蔬菜,以及一只重7 斤多的鸡。
孰料这只鸡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微博发出后,便马上有几位网友传来质疑的声音:第一,怎么可能有重7 斤多的鸡;第二,180 多号人怎么吃这只鸡……肯定是忽悠,弄虚作假。
当时梁树新很快看到了网友的质疑, “当时我心里也打鼓,但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先不能回应。”随后,梁树新便马上联系到学校的对接志愿者,并与学校进行核实, 很快便获得了信息:原来,这只鸡是在当地农户家里购买的,斤两都特别重,别说7 斤重,连10 斤都有。另外这只鸡是用来做土鸡炖粉丝汤的,将鸡剁碎后煮成汤,最后再分给学生。
梁树新了解到详情后,便马上跟网友解释事情的缘由。“微博是上午10 点钟发出的,紧接着12 点就餐微博又发上来了,怎么煮、怎么吃,有图有真相,大家就没话说了。”
让人意外的是,质疑事件同时还引发了网友的共鸣,“这么多孩子就分一只鸡,太可怜了”,网友纷纷捐款,希望能让孩子们多吃点肉,多补充营养。“这件事也让我特别有感触,当天还写了一条长微博,‘诚信恒久远、一鸡永流传’,这条微博也得到了很多转发和评论,也吸引了很多网友对项目的持续捐款和关注。”梁树新说,通过这件事情让他意识到,透明的运作和监督是非常重要的,公益组织和公众之间的沟通、沟通的效率以及良性互动都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很多公益项目在运作中都用到了互联网,比如淘宝、支付宝平台,或者天涯社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一直借助互联网,并善于利用互联网“炒作”公益的梁树新深有体会,“其实大部分草根NGO 都是无产阶级,但这并不影响公益的效果。近两年, 我们不管在公益理念的传播和倡导上,还是公益项目的传播上,项目的劝募,财务信息的披露、反馈、监督,全部都是通过互联网来完成的,已逐渐形成了一个闭合环和产业链。”
据了解,“免费公益午餐项目”给每个学校发了一部企业捐赠的智能手机,由学校老师按照对应模板,每天发送两条微博,一条是关于采购的,另一条则是就餐场景。全部都是现场拍照,现场发布,捐赠人以及全国各地的网友都可以通过微博这个互动平台,即时了解信息。此外,每个捐赠人随时可以从“免费公益午餐项目”的财务信息披露平台,查询各自捐款以及全部收支情况。
公益的每个环节都很重要
“捐一元·献爱心·送营养”项目是由中国扶贫基金会、百胜餐饮集团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共同合作,通过百胜旗下遍布全国的肯德基、必胜客、东方既白等品牌餐厅向社会劝募,号召消费者每人捐出一元钱,用于为中国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每日营养加餐。
该项目自2008 年开展以来,筹集了近7000 万元的善款,为近9万人次小学生提供了近1800 万份营养加餐,为近300 所贫困山区学校援建了爱心厨房,累计有4650 万人次消费者参与,是全国参与人数最多的群众性公益项目之一。
如此庞大的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基金会与企业的良好合作,成功的背后,离不开系统的财务透明与监督运作。
首先,基金会主动邀请当地教育局、卫生局、扶贫办、疾控中心等部门共同组成项目监督方,以及综合相关受助地区教育局的建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营养专家的建议等共同确定受助学校。其次,在营养加餐运送和质量监管方面,项目要求学校指定专人接收,现场对营养餐的生产日期、保质期、数量等进行抽检核查,并由学校负责人和供应商共同在营养餐供应单上签字确认。
同时,基金会还特别安排了第三方作项目审计。中瑞岳华对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收付款明细和银行对账单,与教育局、供应商的收付款明细分别进行核对,并查看了供应商、教育局出具的发票,通过严格审核, 确认这些交付环节准确无误。
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助理秦伟表示,后续的追踪反馈非常重要。近三年来,基金会安排了受助学生的营养评估调查,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2011 年3 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委托专家团队,选取了云南省保山地区昌宁县中两所小学( 分别为已开展和未开展“捐一元·献爱心·送营养”项目的学校),并对在校所有学生进行了营养评估调查。
作为项目中开放渠道,配合劝募的百胜餐饮广东公司总经理崔焕铭表示:“捐一元,正是推动全民公益慈善文化建设,搭建‘人人可公益’的捐款平台,为社会公众参与慈善公益提供便捷渠道。”因此,百胜在系统内部进行统一的安排,务求劝募过程的透明。如设置“一元键”,将捐款额与当日营业收入区分开来,公司财务统一汇总当天全国捐款数额。每个劝募周结束,全部善款由公司财务核算后,统一汇款至中国扶贫基金会紧急救援部。
两年来,百胜也积极配合第三方审计, 通过对劝捐周期间(2011 年8 月20 日至9 月4 日)的POS 机签购单捐赠金额与百胜内部系统记录的月捐款总额进行审核比对。
此外,百胜还通过自有资源包括餐厅途径的餐盘垫纸张、官网、微博、微信等平台向公众介绍项目的运作,并与通过媒体公开第三方项目专项审计报告和项目营养评估调查报告,让消费者捐得放心。
公益组织也需要市场竞争
“公众或者说社会力量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形成一种外部监督机制,才能使公益项目走向透明,提升公信力,从而使公益事业能有更大程度的提升。”中山大学慈善中心研究员唐昊认为,目前的公益乱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标准和规则,即缺乏慈善法。对于公益组织的免税待遇以及如何审计,应该有非常详尽的法律来指引。
“即使出于爱心、好心做事,被质疑也是很正常的,尤其是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现在,这种质疑又很容易被扩散。”广东青年职业学院社工系主任谭建光认为,公益组织不要害怕质疑,关键是被质疑之后,如何实事求是,并且有效应对。
唐昊表示,公益走到今天,由官办慈善到全民公益,意味着更多社会力量的卷入, 郭美美事件之后引发了社会公众对公益项目、公益事业、公益人的各种质疑,这是非常好的现象,“我相信每个质疑声音的背后都有一个潜在的捐款者。比如梁树新的微基金,开始就有人质疑,但将问题澄清后,这些质疑者又变成了捐款者。”
随着公益越来越靠近我们的生活,全民参与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但是,不可能大家都是公益事业的专家,社会如何监督公益慈善的领域,使它变得越来越好,而不是越来越坏?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除了我们常听到的“质疑”外,可能每一个公众都还要意识到,自己要对公益事业承担的责任,以及如何更好地承担责任。
“自媒体时代,更有利于公众行使监督和参与的职能,但这只是提供了公信力建设的可能性,或者是最基础层面的建设,要使整个公益圈整体公信力不断向上,从而形成整体的公信力,实际上还需要自由竞争的环境。”中山大学慈善中心研究员唐昊觉得,很多公益组织可以注册,但不能平等地拿到社会、政府的资源,这样的状态使很多组织进入公益圈后觉得做公益的门槛太高,包括公信力建设、财务建设等,这些都是草根民间组织难以承受的。
唐昊强调,公信力建设非常简单,一个自由竞争的环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市场竞争,市场方式同样适用于公益组织,通过自由竞争存活下来的公益组织,应该也是可以值得信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