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益动态 > 公益资讯 > 正文

社会企业替代传统援助成解决问题新趋势

2013-06-25 11:20:02      来源:

       
 

    中东及北非地区(MENA)尽管获得大量援助,但整体发展仍不见太大的起色。像美国提供埃及的各项援助,多经由埃及军事部门进行;而该国的小麦产业仍面临美国条件式援助(conditional aid)所带来的挑战;条件式援助产生的经济利益,援助国比受援国得到的更多。

  根据《The Bottom Billion》作者Paul Collier的说法,传统援助无效的原因,是由于非营利组织的援助者倾向对贫穷社会加诸某些浪漫情怀,使贫穷社会的政府几乎无法运作。Collier在“定位社会企业:援助发展中的南方创新”演讲中,强烈表达非营利组织将贫民与相关议题简化、理想化,正是促使援助者以贫户恩人自居的罪魁祸首。Collier建议,中东及北非地区的国家与其依赖援助国的援助来减少贫困,倒不如以资助社会企业的方式,通过企业模式注入更多创新思维,提供具可持续性的方法来减少贫穷。

  援助国如美国、英国与加拿大皆已注意到社会企业在发展领域的潜力,其援助机构亦开始与社会企业合作拓展伙伴关系。

  2010年至2011年,美国国际开发总署(United States Agency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USAID)利用“Aid for Trade”计划来减少贫穷,透过贸易过程进行能力建构(capacity building)。USAID最近即运用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经由“创新发展创投(Development Innovations Ventures, DIV)”来解决贫穷问题。

  据世界银行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指出,良好治理与强健的组织能赋予阿拉伯世界民众消除贫穷的能力,也被视为扶贫“万灵丹”。在治理与组织强化之前,必须先有创业精神与小企业,而促进创业家与小企业发展的良方,则是透过非政府组织创立的微型贷款计划。

  政府与多方援助机构亦很快地跟随这项潮流,在财务与技术上给予协助。这些计划促成低收入国,如摩洛哥,至2009年拥有最多有效借贷者。然而,埃及、摩洛哥等北非中东国家仍受贫穷之苦;可持续经济发展专家提出结论,用来帮助赤贫人口脱贫的微型贷款无非是言过其实。另一方面,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2010分析文章“摩洛哥扶贫经验:给阿拉伯世界的一课”,强调良好治理对于消除贫穷的重要性;但要由此认为强化治理能对扶贫有多大影响,或许还言之过早。

  近期加拿大国际开发总署(CIDA)、USAID分别与其国家外交与贸易部、国务院外交事务部合并,援助发展由外交利益出发的角度更显而易见。这些组织改组的方向亦招致发展经济学家们的批评,如:Collier、Moyo及Jeffrey Sachs,三人主张以多管齐下的方式,推动以企业模式达到发展目标,逐步使发展机构能熟悉、并吸收私人企业相关营运准则。

  社会企业家正顺应了这波发展新趋势,以市场导向模式,解决快速都市化、环境与医疗保健系统缺陷等社会及经济问题。要为社会企业取得资金,则可透过基本的用户付费模式,或经由社会效益债券(Social Impact Bond, SIB)募集资本。SIB透过按绩效付酬的方式(即当投资标的成功达到社会目的,就能得到财务上的回馈),协助社会企业可持续经营,如英国即利用SIB解决当地游民问题。

  Moyo与Collier批评,政府的援助忽视解决社会问题的替代方案,而这能由SIB与社会企业家来弥补政府援助较低开发国的计划在施行与效益中的差距。

  约旦与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为援助发展的试验性指标案例。两国一直以来除接受经济援助,亦同时获得技术协助,通过相关训练,达到多方面能力提升。相较于纯粹利用经济上的援助,前述两国的模式与社会企业更有带动就业机会的潜力。社会企业如何将活水导入援助发展社群,转变其文化与行为模式,并带动新一波有效的行动,值得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