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乐雷锋工程 > 耆义同行 > 正文

68岁阿伯助学13年 供山区学童从小学二年级到大学

2012-05-28 16:42:40      来源:

  7000元可以做什么?广州市民周尚铭用了13年给出答案——可以供一个山区学童从小学二年级成为一名大学生。

从报纸上选择了资助对象

  68岁的周尚铭,1992年8月出差到大连,偶尔看到当地报纸上的新闻,于是选定了云南省永善县一名小学二年级男童李进才作为助学对象,“第一笔委托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转交的钱是300元”。

  周伯自小就有记账归档的习惯,每一次与小李的往来,包括汇款、通信、打电话等都仔细记录了下来,“资助总额是7000元左右,13年间收到小李信件是42封”。

  小李和母亲栖身于一个山洞里,艰难度日。1992年,小李上小学二年级,被推荐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的受助人。“孩子一直不太肯说自己的家庭情况,这些都是他的班主任张老师写信告诉我的。”周伯说,看到孩子穿着一身破旧衣服,心情特别复杂。周伯和妻子将自家两个儿子、亲友孩子的较好旧衣服收集起来,洗干净后给孩子寄了过去。

  小李寄来的四张照片记录着一个山区孩子的成长——初期衣衫破旧,周伯寄钱请老师帮忙买衣服后,小李变成了整洁的男孩;小学毕业时眉间紧锁,周伯说,那时他因为长期与母亲住在山洞没有户口,没法上初中,已经做了辍学的准备,“我以助学者的身份向永善县政府请求帮助,不久后收到学校反馈的信息,小李解决了户口问题”;最后一张是高中时期,在校园里留影的小李,是一名青涩的少年。

  “小李说他以后要报答我,我说,做个好人,回报社会就好了。”周尚铭还记得2004年6月,小李从昆明农业学校毕业时,父子般相处的两人最后一次通话。之后,由于小李走出学校,没有了固定地址,至今无法联系了。

儿子接棒继续资助学童

  “现在人可能无法理解榜样的力量了”,周尚铭认为,自己坚持13年助学,其实与社会树起的“雷锋精神”密切相关。

  周伯至今保留着自己那本学雷锋日记,而且收集与雷锋相关的邮品。2008年3月5日由雷锋纪念馆寄的纪念雷锋精神45周年一套10张纪念封;1994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极限片”(即明信片图案与邮票图案同、发行日为纪念日、戳源地对应)等等都是周尚铭最钟爱的邮品。

  让周伯自己也想不到的是,邮品还能再帮助人。2005年国庆节,他在广州市集邮协会拍卖会上,拍出了一套邮品,所得2000元全数捐给了广东湛江一名白血病孩子。

  如今,周伯的儿子也接过了父亲的“雷锋精神”接力棒,坚持做广州志愿服务,也资助着5名学童。